石磬
    发布时间: 2019-10-24 10:28    

“磬”是起源于石器时代的石制打击乐器。这种古老的乐器在远古时代曾被赋予神圣而高贵的使命。

石磬音乐赏析: 歌舞升平,衣袖飘荡;鸣钟击磬,乐声悠扬。 “钟、鼓、磬”被尊为“金石之音”,既有“极乎天而蟠乎地,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”的威力,又以“庙堂雅乐”,象征着奴隶主贵族等级森严的礼仪。甲骨文中,“磬”象一人执木击磬形。
“磬”的古字写作“殸”,最早见于甲骨文。甲骨文左上方的三角形为一个古磬,最上方的“屮”形是悬挂磬的架子;右下方是一只手(又)拿着小锤在敲磬,表示这就是磬。
“古磐”自原始石器时代诞生,随着人类文明进化的节奏不断地发展演变。其器形,由原始石制工具先后变化为鱼形单馨,曲尺形编磐;其音响,由原始石器的敲打声逐步发展为单磐宏亮的撞击声,编制音馨的优美乐声;其礼仪功能,自原始群居时期的石制工具,不断发展为氏族制时期的自然崇拜物、夏商时代的图腾崇拜物、周代奴隶主贵族等级的礼仪象征物。衍变到周代末期已基本定形,周磬既是对其之前传统古磐的一个总结,也是对后世古磐模拟的一个确定。古磐这一古老的石制乐器,使我们惊叹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的音乐成就,也为我们再现了处于初级、迷惘时期的古人类的礼仪风貌。
“磐”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。蒙昧时期的古人类,在生存实践中获得的最初的灵性便是源于石制工具制作。最原始的“磐”并非有确定的形制和专一的功用,可以敲打发声的石制工具均可称为馨之雏形。这类以砾石制作的粗陋石器,既充当原始人类的劳动工具,又兼为乐舞的节奏敲打乐器。当一些原始人即兴起舞时,另一些原始人便敲打起石锹、石锄、石斧、砺 石等石制工具为其助兴,古乐器便自然产生了。远古时代,,“磐”也被称为“石”和“鸣球”。
氏族制时期的古人类通过对巨石的崇拜礼仪,表示对其敬畏和再显威力的迷信。 “鱼石”是其中较为奇异的一种,与夏、商石磐造型相当接近,是后世鱼形古磐的过渡物。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发掘中,出土“鱼石”一具,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的夏磐,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古磐。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鱼形石磐,安阳小屯出土88厘米鱼型石磐。夏商磐的形制和纹饰与图腾崇拜有关,造型庞大庄重,纹饰精美传神的宗教风格,击之锵锵蛇蛇,神秘气氛浓郁。从中可以窥见公元前16世纪时期祭祀祷告的庄严场面。


周磐以华贵壮观的形象、丰富和谐的音响,进入象征贵族阶层高贵礼仪的殿堂,成为象征周代统治阶层权利和等级的礼仪重器。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而王土之 内“特悬之磐”,为王权的象征、唯天子能用。其余天下之磐皆为奴隶主贵族阶层垄断。奴隶主阶层不仅在有生之年以周磐来表示其等级礼仪,而且在“灵魂不灭”的冥 冥世界,也要利用“周磐”来承袭自己的等级特权。
“磐乐”是周代贵族阶层尊崇为“庙堂之上”的“雅乐”,是配合礼仪演奏的,即为礼仪音乐,又称“雅乐”、“雅声”。与其相对存在的为“俗乐”,又称“新声”,即周代流行于民间的音乐。按照周代礼制,表示贵族高贵礼仪的“雅乐”必须以打击乐器钟、鼓、磐为主奏,即为“金石之音”,所谓“鼓似天,钟似地,馨似水”。钟馨之类的“金石之音”专为“雅”—士大夫阶层的诗歌曲调和“颂”—有舞蹈的祭神歌曲伴奏。要避讳为“风”—这种民间流行曲调伴奏。《礼记·乐记》 谓钟、馨“金石之音”,具有能够播乐之本质,梢神于天子百姓宗庙社樱之中的特异功能。“论伦无患,乐之情也;欣喜欢爱,乐之官也;中正无邪,礼之质也;庄敬恭顺,礼之制也。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,越于声音,用于宗庙社稷,事乎山川鬼神,则此所与民同也”。



《乐记·魏文侯篇》 “纪纲既正,天下大定,天下大定,然后正六律,和五声。弦歌诗颂,此之谓德音,德音之谓乐。“钟声铿,铿以立号,号以立横,横以立武;君子听钟声,则思武臣。石声馨,磐以立辨,辨以致死,君子听磐声,则思 封疆之臣”。磐音象征着节操和忠、义之声,具有人格美、气质美的深刻内涵。这种“仰不愧于天,俯不柞于人”的“德音”,会给仁义之士带来审美愉悦。

《吕氏春秋》中《天乐》篇言:“太一出两仪,两仪出阴阳,阴阳变化,一上一下,合而成章”。“凡乐,天地之和。意思是“音乐产生太一,太一分出阴阳两仪,.而真正的音乐则是由阴阳之间的矛盾作用而产生的。《周礼·春官宗伯》“大师掌 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。阳声:黄钟、大簇、姑洗、龚宾、夷则、无射;阴声:大吕、应钟、南吕、函钟、小吕、夹钟。皆文之以五声:宫、商、角、微、羽。播之以八音:金、石、土、革、丝、木、匏、竹。歌舞升平,衣袖飘荡;鸣钟击磬,乐声悠扬。

product description
产品介绍